http://b.niaojidi.com

饺子的原名叫什么?和饺子差不多的叫什么来着?

饺子,又名水饺,原名“娇耳”,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饺子

1、饺子深受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是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明朝末年张自烈做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

2、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3、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 和饺子差不多的叫什么来着

蒸米粑又称米饺子,是江南特色小吃.将灿米蒸至七分熟时,磨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将肉馅配以新鲜蔬菜做成馅料,包入其中上锅蒸即可食用。

最近网络上饺子成了热点,一时间,各地网民都俨然成了文化学者,纷纷站在自己地域的角度对饺子代表的文化进行争论,可有谁真正了解过我国饮食文化的流变?现在各地形成的饮食习俗有一定本地的历史渊源,其实大多形成于近几十年,如果向上追溯,有些认识可能是颠覆性的,饺子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大陆饮食文化与食学研究的开拓人浙江大学赵荣光教授这样说过,“混沌与饺子,是继面条之后出现,并可与其并称为中华民族‘国食’和‘东方美食’的两个历史悠久的传统面食品种”。

这个总结非常精辟,从文献来看,饺子这个名称相对出现得比较晚,不过民间相传,饺子原名叫“娇耳”,是东汉的医圣张仲景最早发明的,据说张仲景做长沙太守辞官回乡,正逢冬至,他看到当地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被冻伤了。而且当地疫病流行,张仲景于是搭了一个棚子,将羊肉和药材用面皮包起来,煮熟后连汤一起让病人吃下。非常有效,老百姓于是效仿此法,从冬至一直吃到除夕,并取名“饺耳”。

此说无考,不过饺子的源头是馄饨基本上已经是业内的共识。“馄饨”一词所见最早文献是三国时期的《广雅》,“馄饨,饼也”,了解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朋友应该很清楚,饼是唐以前对面食的统称,所以我们不能用现代观念去望文生义去理解古代的称呼。

但事实上馄饨一词有更早的来源,可以上溯至东汉,杨雄在《方言》中有载“饼,谓之饨,或谓之餦饨”,此为馄饨的不同写法,当无异议。之后南北朝的颜之推也有一句话非常有代表性,就是“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颜之堆为江南名士,他口中形如偃月的馄饨明显就是我们今天的饺子,而天下通食恰恰说明了那个时期,天下人都吃“饺子”,不过称其为“馄饨”。南朝《荆楚岁时记》中描写当地饮食的时候这样写道“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而四川、江苏、浙江等地面也是民众常吃的食物,各种面类食物有数百种之多。

馄饨这个词应该来源于“混沌”,我们知道,混沌是先秦时期我们先人形成的宇宙观中最初的形态。用馄饨这个食品指代古人思想认识中最重要的“混沌”,其所蕴含的深意,想必是不言而喻了。

唐朝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多样化的巅峰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饺子也就是“馄饨”迅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食品,这个时期“饺子”、“包子”这类食品还属于点心类,是王公贵族宴饮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长安城中著名的“二十四节气馄饨”也是名闻遐迩的美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那时候古人将饮食与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吐鲁番曾出土唐代的陶制饺子遗物,与今天的饺子形状相仿,不仅从实物上见证了饺子的悠久历史,同时也能够看到唐代饺子这个食品流传范围之广。

宋代是我国饮食文化集大成的时代,这个时候“角子”这个食物名称开始出现,这个角子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饺子在宋代的称呼。地处江南的南宋皇族也以追逐饮食享受著名。《梦梁录》对南宋朝廷宫廷寿宴有过细致描写,“凡御宴至第三盏方进下酒咸鼓,双下驼峰角子。”此处角子即为我们今天的饺子。

而作为点心的“角子”也成为了南宋民众喜闻乐见的一个美食。浙江至今流传一个小吃,称作“师爷盒”,是由肉泥、海参大虾丁做的馅,然后包成饺子,一立一卧锁在一起形成靠椅状后下锅炸成金黄色。做法很精细,我们此处从略。只是说明饺子的不同吃法,的确历史悠久。

不过南宋时期称呼仍然没有统一,馄饨与角子仍然没有完全分开,南宋末年《武林旧事》中有用“百味馄饨”贺冬的传统。

赵荣光先生考证,至清朝末年,角子这个称谓仍然存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载,:"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悖悖,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由此可见,直至清朝末年,过年吃饺子,仍然是“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不过过年吃饺子这个习俗要追溯到明朝了,这个是从明代宫廷传出来的,明王朝非常重视饮食的时序性和节令食俗。“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这里的扁食既水饺,可见饺子包钱得福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了。

饺子名称的演化也大体由此而来,因为是除夕子夜时候进食,所以有“交子”这个称呼出来,因为是面食,故称作“饺子”。而在全国各地演化出来不同的吃法和名称,四川的抄手和广东的云吞皆是同根的变种。皖南还流行结婚吃一种辣饺子。

到了清朝,入主中原的满族新贵很快就入乡随俗,将明朝宫廷的那套学了过来,据史料所载,乾隆四十一年除夕大宴,摆宴品八路六十三品,其中饺子作为宫廷小吃的一种也上了宴席。

因此饺子在民间被当做上等食品,通常在除夕之夜或者逢年过节来了客人时候才有机会食用,“谁家过年不吃饺子”、“好吃不如饺子”这种民谚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是典型的宫廷饮食民化过程的现象,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随着清王朝落下大幕,几十年的战乱,民不聊生,曾经精致的饺子实际上成为了奢侈品,普通饺子开始走进民间,象征着团圆的饺子曾寄托了多少人的乡愁。

经过战乱、解放、饥荒的洗礼,我国饮食文化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食文化逐渐成为了北方的主流饮食文化,各中缘由不做细表,但作为我国面食文化的代表饺子以其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象征,这绝对不是什么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高下问题。

结语:本文简单梳理了饺子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来,饺子文化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北方饮食文化,而是一个有两千年历史之久的古老传统,正如有学者书中所说,“饺子是我们的一项国粹”。无论如何理解,贬低饺子文化都是不可取的。

郑重声明:为了让新农科技网信息更丰富,我们修改了原文排版和分段,如有冒犯你的利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

新农看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来源:新农科技"的所有作品,均由本站编辑搜集整理,并加入大量个人点评、观点、配图等内容,版权均属于新农科技,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违反者本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您联系我们之后24小时内予以删除,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