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niaojidi.com

世界上最后一只龙(世界上最后一只沧龙)

有哪些关于翼龙的资料?

翼龙(Pterosauria),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 它们生存于晚三迭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2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的翼是由皮肤、肌肉、与其它软组织构成的膜,膜从胸部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

翼龙(Pterosaur)原意为「会飞的爬虫类」,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会飞并很可能是温血动物。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最大的翼龙是风神翼龙(羽蛇神翼龙)。展开双翼有11~15米长,相当于一架飞机大小。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隐居森林翼龙,翼展开仅25厘米,近似于一只燕子身型大小。

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今年6月10日,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这次重大的发现,《自然》杂志还在其网站首页“今日新闻”栏目中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报道了这一重要。由于这样一块无比珍贵化石的发现,今天的人们已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翼龙这类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绝灭,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就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一项重大发现。据说那是一个尚未出壳的翼龙的化石,发育中的翼龙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两位研究员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考察时发现的。化石产自辽西锦州义县一个湖泊沉积的地层中,距今约1.21亿年。这一地点曾经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鳍鱼、满洲鳄以及一些翼龙和鸟类化石。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事实上,翼龙化石的发现比恐龙早了半个多世纪,自从翼龙化石被发现,人们对这类非常奇特的最早飞向天空的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保存的骨架尽显无疑。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除,英国古生物学曾认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因此,翼龙应该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能直接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

此外,在内蒙古宁城发现的全身覆盖“毛”的热河翼龙完整骨架,进一步证明了翼龙为温血动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龙巨大的头部脊状构造上发现具有调节体温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龙为温血动物的直接证据。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像鸟一样有一些具有调节体温的小气囊。

事实上,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生活在同一时代,是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手龙,归于爬行动物。

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长距离地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有时也在水面上盘旋。

翼龙比鸟类早了约7 000万年飞向天空,大约在三叠纪晚期就开始适应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亿年。翼龙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骨骼特征,如头骨多孔,骨骼中空轻巧,胸骨及其龙骨突发达等等。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相当于F一1 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 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与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它们像鸟一样有一些用于调节体温的小气囊。最近,中国辽西带“毛”的热河翼龙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龙类为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已知翼龙有两个主要类别。虽然在晚三叠世有早期类型,但在晚侏罗世索伦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龙属(Rhamphorhynchus)是较原始的典型。该类的特征包括急剧变尖的大齿、较短的(支撑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长尾。翼展大约1公尺(3.3英尺)。翼龙类第二大类出现一晚侏罗纪,延续到白垩纪,典型的侏罗纪类型是翼指龙属(Pterodactylus),许多标本见于索伦霍芬板岩。翼指龙(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虫类,有些标本和麻雀一样小,特征包括一些小齿、长掌骨、短尾巴。翼指龙型的后裔延续到白垩纪,通常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萨斯白垩层中的无齿翼龙属(Pteranodon)。无齿翼龙属比信天翁大,翼展达7公尺或更长。1975年,德克萨斯州大本德(Big Bend)国家公园内的晚白垩世非海相地层中,发现了3个非常大的翼龙类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标本翼展约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为见闻中最大的飞行动物。这些爬虫类的解剖及化石发现处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鱼。翼龙化石不超过白垩纪,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鸟类所取代。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日前,科学家首次发现远古翼龙着陆时的“史前跑道”。

科学家们在法国西南部远古泻湖纹理清晰的石灰岩沉积层中发现翼龙起飞着陆时的痕迹,该考古地址被称为“翼龙海滩”,其历史可追溯至1.4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这些翼龙的足迹暗示着其翼展可达到3英尺宽,在着陆的过程中会停止拍打,然后通过前翼上的爪子配合着陆。

在着陆时,它们会出现简短的“不顺畅步伐”,或许在着陆时双脚跳跃,并在前爪的配合下完成着陆全过程。最终在四肢的配合下调整姿态,稳定地着陆下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贝克利分校古生物学家凯文-帕蒂安(Kevin Padian)说:“之前没有其他的远古轨迹能够描述翼龙的起飞或着陆过程。”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古生物学家戴维-霍尼(David Hone)指出,翼龙长得非常像鸟类,它们是身体非常轻的一种动物,与那些体重达50吨的大型恐龙相比,它们起飞着陆时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

霍尼强调称,如果翼龙的足迹保存得非常完好,很可能是它在柔软的烂泥或沙土中着陆,但在这种环境下着陆的机会却非常少,因此这项最新研究发现非常珍贵难得,该研究也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

帕蒂安称,事实上翼龙在飞行过程中,有能力协调控制自己的翅膀,未来的研究将有望揭示在起飞时的步伐轨迹,进一步分析这些已灭绝物种曾经是如何飞行的。据悉,在这处考古遗址存在着数百个脚印痕迹。

世界上最后一只龙

恐龙进化史

恐龙这种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的统治超过了1.5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的舞台上唱主角,是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承先启后的时代。过去,人们对恐龙这个爬行动物在中生代的进化,与后来新生代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认识是不够明朗的。

恐龙家族庞大,形态、个体差异特大。目前从发现的恐龙化石来看,已经达到了600多种,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保守估计它们在数万种。对它们的起源、亲缘、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复杂问题,人们还搞不大清楚。对它们进行科学分类,弄清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自然造化物与后来动物的进化关系。目前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根据我多年对洞庭湖地区中生代后期实体恐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认为100多年前美国恐龙专家马什根据恐龙的骨盆(下腰部结构),把它们分成蜥臀类和鸟臀类,这样的分法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有的恐龙骨盆既不像前者,又不像后者,最致命的弱点是这种分法没有为动物的进化指出明确的方向。

我把恐龙家族也分为两大类:兽胃类、禽胃类。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我收藏的恐龙胃形状标本有两个类型:兽胃型、禽胃型。兽胃同现在的猪、兔、人胃的形状相似。禽胃同现今的鸟、鸭胃的形态相似。

兽胃只有一个装食物的食袋,称为肚子;而禽胃则由嗉囊和砂囊组成(有人称前胃和后胃,它们之间有一根短肠相接)。

下面列了一个表,将两种胃的恐龙种类的少数群体,从距今约2亿多年前至距今0.65亿年间进化中的过程和状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与对比:

号 项 目 兽 胃 禽 胃

1 食物对象 肉食 杂食 植食 杂食 肉食

2 胃 形 单室 多室*1 分前胃 后胃

3 部特征 部分为兽头 骨质的尖嘴扁嘴

后期部分有角 部分有头冠

4 牙齿*2 门牙 臼牙 犬牙 细牙 无牙

5 神经系统 有大脑 小脑 有大脑 小脑

有简单行为 能形成条件反射

6 身躯长度高度 长些 短些

高 有低 有高 有低

7 脚特征 像蜥蜴脚 像兽脚 像鸟脚 有的带蹼

8 行走姿式 后肢为主 后肢为主

有时靠四肢爬行 前肢可滑翔

9 成年重量*3 大型 中型 小型 中型 小型

10 消化速度 慢 些 快 些

11 排 泄 有膀胱 无膀胱

间隔时间长 间隔时间短

12 骨盆结构 像蜥臀 像鸟臀

13 寿 命 长 些 短 些

14 心 脏 两房一室 两房两室 同 左

中间半封闭 两房两室

中间全封闭

15 体 温 冷 血 同 左

温血半恒定

热血恒定

16 表 皮 角质鳞或甲 角质鳞或甲

角 质 皮 被羽(似龙似鸟)

被 毛 被羽(前肢成翅)

17 繁殖方式*4 卵生 卵生

18 进化方向 部分为兽类 禽类

一支为古猿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兽胃和禽胃恐龙,它们的前期都是角质鳞的表皮和卵生的,说明了它们都是从海洋向陆地过渡的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形成了两个主枝的爬行动物。

在兽胃这根主枝上,古大陆地块向南北两个方向漂移,气温由于纬度的高低而出现了热带和温带,它们心脏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气温环境影响下,出现的一种适应性的进化,实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彻底分离,由体温的不恒定逐渐进化为恒定。同时又使它们的表皮也随之由角质鳞向后来的角质皮与调温性更好的被毛型进化。这种进化也是对陆地较干燥的气候环境、减少对水的依赖性的适应。它们的繁殖生理也作了相应调整,胎生、哺乳改变了“望天赐子”的被动局面。而这些进化都具备了哺乳动物的特征。

心脏、表皮、繁殖方式三个方面的变化,是兽胃恐龙向哺乳动物进化征途中的三大标志性工程。它们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表中可以看出兽胃恐龙进化有很明显的阶段性。下面再出示如下:

心 脏 体 温

两房一室 冷 血

温血半稳定 两房两室中间半封闭

热血恒定 两房两室中间全封闭

表 皮 繁殖方式

角质鳞或甲 卵 生

角质皮 卵胎生

被 毛 胎 生

同样,禽胃恐龙的心脏和表皮也经过了和兽胃恐龙相似的进化历程,只是在激烈的生存空间竞争中,一部分禽胃恐龙的表皮向被羽型进化,选择了向树林栖息和向天空发展。

也由于生存空间的竞争,一部分兽胃恐龙被逼下了大海,比如鲸、海豚、海豹等。表面上它们是走了回头路,实际上它们是找到了另一个天堂。但以水营生的环境却从客观上又制约了它们向更高级哺乳动物进化的外界因素。

还有像蜥蜴、鳖、龟、蛇、鳄一类的爬行动物,它们基本上还保持了原来祖先的那些特征,始终没有加入到哺乳动物家族,是因为它们那种亦能水亦能陆的特长,占尽了天时地利,使它们躲开了各种外部因素(气候、地理、捕食对象、生存环境等)的挑战。反过来,也是外部因素制约了它们的“进步”。

原来,挑战才能进步,这条真理不仅适应于人类社会,对自然社会也是如此。

综合起来分析,兽胃恐龙的后裔们无疑是物以天择的胜者,它们中有极少数群类出现了社会行为,它们现在已远远地将禽胃恐龙的后裔抛在后头。

动物的进化,既有外界选择性的条件,但遗传基因的变异起主导作用。性细胞在减数分裂末期,对外界环境条件具有较大的敏感性,使产生突变的性细胞通过受精而直接传给后代。这种变异使动物更适应于外界的生存,进化一次比上一次更复杂,更高级。所以,动物的进化是在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而从主枝不断分化出来的细枝,不断地丰富了从科到属到种的内容,因而形成了外形特点千姿百态的动物。但由属到种,由种到亚种的转变,则是以数千万年或千万年的漫长岁月为代价才能产生的飞跃。

毫无疑问,到了中生代后期,兽胃和禽胃恐龙中少数中小种类完成了由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和禽类动物的进化,为新生代的物种繁荣提供了源头。而绝大多数爬行动物在向哺乳动物进化征途中而功不成名不就。

这里特别指出,灵长目中的类人猿绝不是天外来客,他们与恐龙有着密切的起承关系。中生代的恐龙家族或亲戚家族中,既有向树林、空中发展的;也有向树林里发展的。有一类个体较小智商较高的种群,对森林生活依赖性比较大。因为中生代的侏罗纪后,被子植物非常繁盛,四季花开果熟,甜甜的、酸酸的果实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粮。树林中的栖息环境又比野外优越得多。这个种群由于长期攀援,前肢抓握能力强,后肢直立行走的时间比较多,手脚出现了分工的萌芽。晚上成家族性的穴居于石缝或石洞中,这就是类人猿的祖先——古猿。

这是一个学术界争论较多的问题,我认为另外一种可能性也存在:进化成古猿的是中生代的另一个哺乳动物的种群,但目前尚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总之,古猿曾经历了一个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漫长过程。

这样的恐龙分类,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我们认识动物的进化提供了一条明确而清晰的思路,是人类对动物的进化认识史上一个新的突破。

文章最后说明,现今所有的哺乳动物不都是从恐龙家族中进化过来的。中生代爬行动物虽然占统治地位,但哺乳类的动物也有多种群种,只是人们现今还不能完全了解它们,更说不清它们在后来的哺乳动物中的后裔与恐龙进化过来的后裔各占多大的比例。

*1:兽胃恐龙中的一部分,胃有多室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植食的恐龙种类中。

*2:这两种类型的恐龙牙齿一直无明显变化,是由于它们获取食物的对象一直没有多大的改变。

*3:重量分类型的个人观点是:5吨以上为大型;1—4吨为中型;1吨以下为小型。

*4:兽胃恐龙繁殖方式的前期肯定经历了卵生阶段。卵胎生的也可叫做“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卵胎生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即卵生后再哺乳。这种奇特的繁殖方式,是从卵生到胎生的一种过渡阶段。现存的鸭嘴兽就是佐证。洞庭化石中有一个长约20厘米的幼仔胎化石,说明此种恐龙的后期已完成了向哺乳动物的进化。

恐龙分为两大目: 蜥臀目 和 鸟臀目 。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腰带的结构。 "Saurischian" (蜥臀目)的意思是 " 类似蜥蜴的腰带 " , "ornithischian" (鸟臀目)的意思是 " 类似鸟类的腰带 " 。

·鸟臀目 恐龙是食草动物。它们的皮肤下面常有骨板,牙齿前面有喙状的骨骼。它们分为四个亚目:

鸟脚亚目,包括禽龙和棱齿龙。这些恐龙的鼎盛期比其它恐龙更长。

剑龙亚目,背上的骨板是其主要特征。

甲龙亚目,包括包头龙、结节龙和古伊犁龙,大多体格强健,四肢短小粗壮,从而令身体贴近地面。

角龙亚目,生存于白垩纪中期较短的一段时期,包括三角龙。

·蜥臀目 恐龙包括体型最大和最凶猛的恐龙。它们分为三个亚目:

原蜥脚亚目,如板龙,出现于大约两亿两千万年前,灭绝于侏罗纪早期。

蜥脚亚目,恐龙中的巨兽,包括极龙和梁龙,前者直立起来的身高可达 17 米,后者是有史以来最长的陆地动物。

脚亚目,唯一的食肉恐龙,包括暴龙、恐爪龙和似鸟龙。

·恐龙(Dinosaurs)

·蜥臀目(Saurischia)

·兽足目(theropods)

·蜥脚目(sauropodomorphs)

·兽足亚目(Theropods)

·肉食龙次目

·玻玻龙科

·巨齿龙科

·棘龙科

·霸王龙科

·虚骨龙次目

·包斗龙科

·西格龙科

·虚骨龙科

·似鸟龙科

·恐手龙次目

·驰龙科

·杂项兽足次目

·蜥脚亚目(Sauropodomorphs)

·原蜥脚超科

·槽齿龙科

·板龙科

·蜥脚超科

·棒齿蜥龙科群

·勺状蜥龙科群

·鸟臀目(Ornithischia)

·剑龙亚目(Stegosaurs)

·剑龙科

·腿龙科

·甲龙亚目(Ankylosaurs)

·结节龙科

·棘铠龙科

·尘龙科

·鸟脚亚目(Ornithopods)

·禽龙科

·棱尺龙科

·畸齿龙科

·鹦鹉嘴龙科

·鸭嘴龙科

·肿头龙亚目(Pachycephalosaurs)

·肿头龙科

·角龙亚目(Ceratopsians)

·原角龙科

·角龙科恐龙 (Dinosaur)

这个字字面上的意义是「可怕的蜥蜴」。这个词是由英国解剖学家理查欧恩爵士(1804-1892)所创造,用来描述不符合现今生物的化石遗骸。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或为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 草食者

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龙的世界。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雷龙、梁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

鸟类的出现则代表了脊椎动物演化的又一个重要事件。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被公认为是最古老的鸟类代表;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辽宁发现的“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化石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研究羽毛的起源、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伴随着鸟类的出现,脊椎动物首次占据了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

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一千种以上的昆虫产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除原已出现的蟑螂、蜻蜒类、甲虫类外,还有蛴螬类、树虱类、蝇类和蛀虫类。这些昆虫绝大多数都延续生存到现代。

在侏罗纪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极其繁盛。,蕨类植物中的木贼类、真蕨类和密集的松、柏与银杏和乔木羊齿类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齿类和其它草类则遍布低处,覆掩地面。在比较干燥的地带,生长着苏铁类和羊齿类,形成广阔常绿的原野。侏罗纪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区比较明显,由于迁移和演变,侏罗纪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区趋于近似,说明侏罗纪的气候大体上是相近的。

英国约克大学科学家称,在未来一个世纪内全球气候转暖将导致“恐龙时代”的再现!由于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将达到恐龙时代的气候温度,到那时地球至少有一半的物种都将灭亡!

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克里斯·托马斯在每年度召开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上的指出,“在未来百年内,不仅二氧化碳指数达到2400万年以来最高记录,而且全球平均气温将达到1000万年来的最高温度。地球很有可能已濒临大灭绝的边缘。”据了解,科学家们预言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增长2-6摄氏度。

其主要原因是用于运输和动力的燃料产生二氧化碳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至大气中造成的。托马斯说,“如果这个十分偏激的气候预言成为现实,地球将重返恐龙时代的气候,这是地球生物数百万年以来未曾遭遇的生存环境。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完全顺应这种气候。”

在未来一个世纪,地球10-99%物种面临着进化史上的最后生存阶段,这将导致地球50%物种彻底消失。托马斯称通过气候模型预测的科学观测报告显示,地球上80%物种已变迁其传统的生存范围以适应改变的气候状态。这与全球转暖有些非常高的相互关系。不仅是爬行动物、鸟类和昆虫出现生存环境变迁,植被生态也出现这一现象。比如:气候变化引起的真菌泛滥繁殖现已导致地球百分之一的两栖物种消失。

托马斯指出,不仅许多物种寻找不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同时还得面对迫使它们离开自己的领地的那些入侵物种。随着气候转暖,地球许多物种不仅出现灭绝现象,还将形成前所未有的物种大混合,物种的多样化将逐渐消失。这种变化要比物种的进化速度更快。100年的时间对于地质年代而言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是什么,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说:“霸王龙!”

应该说,如果说你的答案错了,那还真有些冤枉你,因为霸王龙确实在许多有关恐龙的书籍中都是被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的。

但是现在我们要告诉你,霸王龙在过去确实扮演过最大食肉恐龙角色,不过现在,它的“冠军”地位已经让位了。

1993年8月,阿根廷的古生物学家在其境内的内乌肯省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其化石材料包括大腿骨、臀部骨骼、尾骨和带有牙齿的下颌骨。由于它的大腿骨就长达1.4米,牙齿有成年人的小臂那么长,因此科学家研究后认为,这种生活在距今1亿1千万年前的恐龙有12.5米长,体重估计达8吨,比那个叫做“苏”的霸王龙之王还要长10厘米。科学家推测,这种恐龙以粗壮的后腿支撑身体并两足行走,前臂短小,只用于抓取食物。它那巨大的牙齿完全可以撕碎任何猎物。

这么大的食肉恐龙一次得吃下多大的猎物才能满足它的胃口啊?说来也巧,在同一地区,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巨大的素食恐龙。这种素食恐龙长达30多米,体重估计有将近100吨。很可能,这种巨大的素食恐龙正是那种巨大的肉食恐龙的主要捕食对象

20世纪90年代,一个由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莱教授率领的古生物考察队在位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上的一片泥滩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5串足迹都比过去在葡萄牙发现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长恐龙足迹还要长,其长度分别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

这些足迹是由20多条巨齿龙留下的。巨齿龙是一种与霸王龙相似的食肉恐龙,但是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5千5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那个时候霸王龙还没有出现呢。

新发现的足迹与过去在北美洲和欧洲发现的巨齿龙的足迹非常相似,说明在侏罗纪晚期的时候巨齿龙的分布范围很广。

每个足印的大小与霸王龙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长。足印还显示其足后跟比较长。足迹显示的跨步长度表明,这些巨齿龙的身体只比一般身长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龙略微小一点。像所有的肉食恐龙一样,巨齿龙的足迹显示它的一只脚的足印并不落在另一只脚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间有90多厘米宽的间距。科学家据此推测,巨齿龙很可能像鸭子那样摇摇摆摆地走路。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产地之一,中国的恐龙化石发现地遍及东西南北。云南、四川、山东、内蒙、新疆等地都以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与这些恐龙大省相比,黑龙江简直有点儿“默默无闻”了。可是你知道吗?中国最早被科学地命名的恐龙化石却正是发现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畔的一个小渔村附近,这个小渔村就是嘉荫县的渔亮子。

由于黑龙江水的长期侵蚀,沿江两岸的地层不断地被剥蚀,里面埋藏的恐龙化石就不断地被冲刷出来,暴露在江边的河滩上。当地的渔民发现了这些化石后非常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粗大的动物骨骼。消息不迳而走,被对岸的俄国军官听到了,就前来调查并采集化石。最初,俄国人把这些大化石骨头误认为是猛犸象,而且在俄国伯力地方报纸上作了报道。俄国地质学家被这一报道所吸引,从1915年至1917年连续到我国进行了三年的大规模考察和发掘,采集到一批恐龙化石。他们把采到的化石进行了修理,并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模型,把这些化石装架起来,陈列到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研究认定,这是一种鸭嘴龙,高4.5米,长约8米,俄国地质学家把它命名为满洲龙。

嘉荫出土的这些满洲龙化石颜色大多是深褐色或黑色,埋藏在砾岩中,石化程度很高,质地坚硬,黝黑发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含化石的砾石层是含油层位,因此地下的石油长期浸泡化石的缘故。

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一类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它们那两条巨大的后腿与长长的尾巴构成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装置,足以支撑其笨重的躯体。它们前肢短小,自由地悬在身体上部,可以用来抓取树上的枝叶。它那高昂的头上长着一张偏平的鸭子似的嘴,嘴里长着数百颗小牙齿。这些牙齿呈棱柱形,牙根细长,一层层地镶嵌排列着。这样,当上层牙齿磨蚀殆尽,下层的牙齿就长上来补充。因此,鸭嘴龙就有了能够自我修复和更新零件的用于研磨粗纤维性食物的高效器官,这也许正是它们特别适应于白垩纪晚期的生态环境的原因,因为,到了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地球上柔软的蕨类植物已经衰落,而多粗纤维的、较硬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已经开始成了地球植被中的优势类群。

嘉荫县不仅出土了属于鸭嘴龙的满洲龙化石,还发现了似鸟龙化石和大量的植物化石。对这一生物群落的研究和分析表明,现在如此寒冷的黑龙江畔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密繁盛,气候条件与现代的海南岛差不多。

令每一个中国人深感遗憾的是,中国出土的第一条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并没有被珍藏在中国。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学工作者和古生物学家在那条恐龙的附近又找到了新的恐龙化石地点,发掘出了一批新的满洲龙化石。这些化石现在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等科普场所里,正在向观众讲述着6500万年前的故事。 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是什么,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说:“霸王龙!”

应该说,如果说你的答案错了,那还真有些冤枉你,因为霸王龙确实在许多有关恐龙的书籍中都是被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龙的。

但是现在我们要告诉你,霸王龙在过去确实扮演过最大食肉恐龙角色,不过现在,它的“冠军”地位已经让位了。

1993年8月,阿根廷的古生物学家在其境内的内乌肯省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其化石材料包括大腿骨、臀部骨骼、尾骨和带有牙齿的下颌骨。由于它的大腿骨就长达1.4米,牙齿有成年人的小臂那么长,因此科学家研究后认为,这种生活在距今1亿1千万年前的恐龙有12.5米长,体重估计达8吨,比那个叫做“苏”的霸王龙之王还要长10厘米。科学家推测,这种恐龙以粗壮的后腿支撑身体并两足行走,前臂短小,只用于抓取食物。它那巨大的牙齿完全可以撕碎任何猎物。

这么大的食肉恐龙一次得吃下多大的猎物才能满足它的胃口啊?说来也巧,在同一地区,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巨大的素食恐龙。这种素食恐龙长达30多米,体重估计有将近100吨。很可能,这种巨大的素食恐龙正是那种巨大的肉食恐龙的主要捕食对象。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郑重声明:为了让新农科技网信息更丰富,我们修改了原文排版和分段,如有冒犯你的利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

新农看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来源:新农科技"的所有作品,均由本站编辑搜集整理,并加入大量个人点评、观点、配图等内容,版权均属于新农科技,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违反者本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您联系我们之后24小时内予以删除,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