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去接受惩罚,在古时荆条是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这是《史记》中关于负荆请罪故事的描述。蔺相如与廉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二人作为赵国两位极为重要的大臣,为赵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文一武堪称赵国的护国大臣。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在我国廉颇为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世人皆知。
名将排行榜第四位:勇神廉颇。我们了解廉颇最多的可能就是负荆请罪,这件事反映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特点。其实廉颇还有其他更明显的特点。公元前283年,他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所以廉颇战争方面更加善于防守。
蔺相如的做法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格局,令廉颇羞愧难当,前来负荆请罪。此后,两人结成生死之交,留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在国家的尊严受到威胁时,蔺相如毫不犹豫反击,担起维护国家尊严的责任,廉颇也后来被蔺相如的气度所折服,就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同样在历史上也有许多代表心胸宽广的典故,例如: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的事情有功,使得同样是赵国大臣的廉颇很是不满,从而廉颇也多次羞辱和辱骂蔺相如,但是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把这些个人情感放到后面,从而不与廉颇发生冲突,并一度忍让。最后,廉颇知道这件事后,于是出现了著名典故“负荆请罪”。所以一个人成就有多高,往往与自己的胸怀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廉颇也曾看着蔺相如不顺眼,于是就千方百计地设法羞辱他。可蔺相如没有看廉颇“不顺眼”,偏偏就是一个以国家和大局为重的人,他的大度胸襟终于赢得了廉颇的负荆请罪。能够让自己不顺眼的人“顺眼”,确实需要非凡的大度!
廉颇,我们都知道他乃战国时期赵国之名将,其武功卓著,显赫一时:“长驱直入齐国攻取阳晋、固守长平秦军难以进犯、击退燕帅围困燕都三个月”,这些足以让廉颇扬名史册。而廉颇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大家都知道的“将相和”即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如此有名的历史人物,自然,古代文人少不了将其纳入文学创作之中。
有时候,自我惩罚是在向某人表达歉意,进而改善人际关系。比如: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是在表达诚意;丈夫通过酗酒赢得妻子的关心;孩子通过伤害自己表达对父母的愤怒;母亲通过责怪自己让子女产生愧疚感;分手时一方用自杀威胁另一方回心转意;等等。
郑重声明:为了让新农科技信息更丰富,我们修改了原文排版和分段,如有冒犯你的利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