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不提清华大学。
但一说到清华,就不能不面对一个时而让人困惑,时而让人尴尬的事实:这所世界级名校,居然是美国出资援建的。
一百多年前,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曾因此顿足痛骂:
“美国之返岁币也,以助中国兴学为辞,实则是鼓铸汉奸之长策。”
有意思的是,美国并不否认这一点。
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宣称: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的努力,而通过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获取最大的收获。”
有大棒总统之称的西奥多·罗斯福,强力推动了中美教育合作
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较少为人注意的是,假如美国仅仅只是追求影响中国人心,就应该建人文类大学,最好是教会大学。但清华是一所高品质的综合类大学,培养了很多造枪造炮的人才。留学生中很多人学的是真刀真枪的外交、军事学问。
美国就不怕这些人反过来去打美国?
事实上,清华大学项目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大国战略考虑。
当年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当时八大强国里有六个是欧洲国家,剩下的两个——美国和日本,一个是美洲国家,一个是亚洲国家。六个欧洲国家此时已经分裂成两大阵营。一场欧洲大战已经进入倒计时。到时候,欧洲之外的强国,就会得到最佳的扩张机会。而最好的扩张场所就是中国和西太平洋地区。
但是,日本离中国近,离欧洲远。美国离中国远,离欧洲近。
这就意味着,日本侵略中国的便利性远高于美国,美国卷入欧洲大战的可能性远高于日本。
所以,当时美国最大的问题,是想方设法地遏制日本。
因此,只培养中国人亲美是不够的,还要让中国人能抗日。这就不是普通大学能做到的了。
中国既然有造枪造炮的需求,美国不帮,中国也会干。中国干不好,还会连带损害美国的利益。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美国决定出资建设清华大学,帮助中国培养科学技术、政商管理、外交军事等多领域的高端实用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人造枪造炮,武装大脑,去对抗日本。同时在共同对付日本的过程中,形成更牢固的亲美倾向。
再说了,中国兵荒马乱,既无高级实验室,也没有高精尖的学术圈子,真正出了金凤凰,不还是要来美国下蛋?
怎么算,美国都是稳赚不赔。
一战期间,日本果然趁机在中国扩张。但是,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一批留美精英,连续挫败日本的外交阴谋。
留美背景的著名外交官顾维钧
再后来,清华大学对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美国提供了很多高级人才。清华大学和留美学生,对中美友好也确实起到了纽带作用。
清华出身的抗日名将孙立人
但是,出乎美国的算盘手们意料的是,清华师生从一开始就将本校视为一个活生生的“国耻纪念碑”。他们认为:
“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中国人只用了11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清华的本土化。清华自身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视,不亚于对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此得到绝佳的研学平台。
即便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有很多留美学生和赴美的清华学者决定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去建设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更出现争相归国的热潮。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再加上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挫折,终于引发了美国内部的深刻反思,认为自己对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了解的远远不够。这将极不利于日后的对华决策。
因此,在五角大楼的支持下,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哈佛大学设立了著名的东亚研究中心,开始了新一轮针对中国的知彼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这就提醒我们,国际关系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大国博弈更是复杂的多回合较量。每一方都会有自己的主观动机,但最终决定结局的,还是自己的客观努力。
对弱势一方而言,谈美色变,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
对强势一方而言,则要明白不可能把什么都赢走。大国棋局,总是在算中和算不中的中间地带行走。
百年风雨,百年沧桑。清华大学背后的记忆,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记忆,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反复研究。
郑重声明:为了让新农科技信息更丰富,我们修改了原文排版和分段,如有冒犯你的利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