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niaojidi.com

武汉有7人一起聚餐后全部感染 传染性极高

扬州主城区已做了六次全员核酸检测,但疫情数字仍在攀升。

8月11日一天,扬州便新增37例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数达485例,其中重型23例,危重型14例。

几乎每轮大规模核酸检测过后,都会有多人被检出核酸阳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日扬州一核酸检测点因管理不力,出现了交叉感染,造成45人感染,其中不仅有前来检测的市民,还有检测点的工作人员,并疑已出现四代病例。

无独有偶,南京一名2岁男童在排队等待核酸检测过程中,被确诊病例传染发病。这可能是国内首次在大规模核酸检测途中出现人传人现象,不免引人疑虑:当检测点变成了疫情暴发点,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还有必要搞下去吗?

扬州核酸检测点1传45,亲历者称检测间距不足半米,多人不戴口罩聊天。当检测点变疫情暴发点,如何保安全?

扬州核酸检测点成为当地第二条传播链。视频截图

  • 1传45检测点亲历者称:检测间隔不足半米,多人不戴口罩聚集聊天

此次扬州核酸检测点1传45疫情始于7月29日。

通报显示,当日,广陵区湾头镇财政结算中心工作人员王某前往当地联合村核酸检测点工作,身份为志愿者。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曾接触过新冠确诊病例,或被感染,只是还没发病。

由于检测点设置不规范,现场组织混乱,加之有媒体报道称,王某曾在检测点摘除口罩用餐,最终导致与他密切接触的数十人确诊。

流调信息显示,事发前一周,王某平时主要在上班地点、政府食堂和交警二大队三地活动。下班后,他也会去KTV、棋牌室等人流密集的娱乐场所消遣。

值得注意的是,7月24日下午,王某曾前往莱东苑棋牌室打牌。同日,一名家住扬州经济开发区的50岁男子也曾在此消遣,他后作为此次扬州1号病例“毛老太”的密切接触者,被集中隔离,并确诊染病。

莱东苑棋牌室是扬州棋牌室疫情的暴发点之一,它距“毛老太”曾去的秋南苑棋牌室所在小区仅约200米。

早在8月1日凌晨,扬州市公安局就曾发布消息,要求7月21日后曾前往当地3家棋牌室的人员,向所在社区或派出所主动报告,其中就包括“毛老太”的秋南苑棋牌室和这家。

同日,王某也被检出核酸阳性,转至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后,被确诊为普通型病例,成为扬州疫情通报中的“确诊病例38”。

此后,以王某为中心的湾头镇检测点疫情不断扩大。据记者统计,截止发稿前已有45人确诊,均为王某的密切接触者。其中37人都曾于7月29日去过王某所在的核酸检测点,3人为检测点工作人员。此外,还有至少19人属三代病例,2人疑为四代病例。

更令人担忧的是,8月7日起,该检测点所在的湾头镇,也开始出现接触方式不明的确诊病例。数量虽少,却仍提示此次疫情可能已有社区传播。

一天后,有网传视频显示,大批联合村村民被转移隔离,该情况得到附近居民证实。

湾头镇居民小唐曾去过涉事的联合村核酸检测点,目前正在家隔离。回想起来当时情景,她仍很后怕,“如果早知道那边有感染,我也不会去了。”

7月29日,扬州开始第一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小唐前往涉事检测点排队测核酸。她记得检测点设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场地不大。排队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也有小孩子,这也是此次扬州确诊病例中最多见的两类人群。

“可能是第一轮的原因,(核酸检测)不是很规范。”小唐称,当时检测点排队间隔不大,大概也就半米,虽有工作人员提醒,但基本都是一家人一起去,大部分都站一起聊天。

她算了下,当天排队共五六十人左右,后续一直有人加入,队伍按之字形排成一队,前后左右距离拉不开。

“还有些小孩子排队前都不戴口罩,可能是爷爷奶奶带的孩子,都不重视,(后来)志愿者提醒了才戴的。”小唐估计,这或因为老年人居多,缺乏防范意识。部分老人不大会用手机,无法正常展示苏康码,导致检测现场更为混乱。

此外,小唐还遇到一名穿着时髦的中年女子排队时不配合工作,志愿者让她出示苏康码或行程码,她就是不拿,怎么说都不同意,“可是她手机明明就拿手上,我就觉得很不理解。”

现场无序,小唐心存警惕,刻意跟其他人拉开距离,她还戴了N95口罩,并在手上抹了酒精消毒液。事后没几天,就有通报称,她所去的检测点出现交叉感染,检测点已经封闭。

不过,小唐印象中并未见到涉事公职人员王某,据她了解,最开始发现的是一名岁数较大的工作人员,据说快退休了,而她当天看到的志愿者都是年轻人。

8月8日,扬州市纪监委通报称,王某因严重违法被立案调查并停职,还有8名公职人员因防疫不力被问责。

扬州纪委通报,对多名干部疫情防控工作失责进行问责。

  • 南京2岁男童也在检测途中感染,卫健委发文规范检测流程

就在前述公职人员王某确诊同日,南京也通报一名2岁男童排队做核酸检测时被感染确诊。

通报显示,7月21日,受南京禄口机场外溢影响,南京开始对全市常住人口和来宁人员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当天,这名2名男童在家人的带领下,到禄口艳阳广场排队做核酸检测,其间家人曾与邻居有近距离交谈。两天后晚间,他又随家人与另一邻居在家后院交谈。此后一直居家隔离,未与外人接触。

但不幸的是,前述两位邻居后来均被确诊。7月31日,这名男童也因核酸检测阳性,转至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并被诊断为轻型病例。

大规模核酸检测可以说是我国尽快找到新冠感染者、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之一。几乎每个出现散发本土病例的地方,都曾发起过不同范围的核酸检测行动。

但随着核酸检测乱象导致疫情扩散,人们开始在担忧中反思,现有检测过程如何优化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丁礼仁介绍,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流程主要依据国家《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制定,并根据检测规模、人数、环境(露天还是室内)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其实都有规范的,还是工作不够细致,未落到实处,关键是警惕性不高,总是抱有侥幸心理。”丁礼仁说。

这一情况在开始出现防疫松懈和疲惫的当下,并不鲜见。

如据前述扬州1传45核酸检测点附近其他小区的居民反映,当地大规模核酸检测过程中,排队无序并不奇怪。

时值盛夏,有居民所在小区“天比较热,不戴口罩也比较普遍”,也有排队聚集的情况。

记者以“核酸检测 不戴口罩”为关键词在微博进行搜索,发现不少人吐槽存在此类情况。一名网友于8月10日写道:“核酸检测这队排的,哪有一米间隔,又是局促的队伍,并且还有一些人不戴口罩。”

丁礼仁认为,这些都可能导致病毒进一步在人群中传播和扩散。“核酸检测容易出现感染的原因是人群聚集,没有做到(保持)1米线的距离,其次是检测点不通风等。”

他认为,想要优化核酸检测,“需要设立更多的检测点和更快的方法”。也有医疗工作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可让社区医院和社会检测机构一起做核酸样本采集工作,缩短采集个人信息及挂号缴费等时间。

或受扬州、南京两地核酸检测点有人感染影响,国家卫健委在8月1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员核酸检测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称“要加强采样现场的组织引导,避免人群聚集,加强医疗废物清运,严格落实采样点感染防控各项要求,确保全员核酸检测时没有漏采人员,没有因现场人群聚集造成疫情传播。”

2021年8月3日,排队做核酸检测的扬州市民,图中可见多人间隔不足1米。

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赴扬州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也称,要加强核酸检测的组织工作,规范采样点设置和管理,预约错时减少聚集,实现采、送、检、报更加匹配顺畅。

此前,扬州曾一度叫停主城区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后在重启检测时强调要分时段、戴好口罩、保持1米以上距离等注意事项,并新增了“黄码”人员独立检测点和通道,提出可单独组织这类人群检测。

  • 全员核酸检测仍有必要,但也需考虑风险

实际上,除饱受诟病的核酸检测乱象外,业内人士也对大规模核酸检测有所怨言。

有受访者尖锐指出,如在能采取精准防控的前提下却还选择全员核酸检测,实属“扰民且无担当”。

但这项防疫策略本身并非一无是处。

丁礼仁解释称,“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全员核酸检测,主要是为了发现更多的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另外(也是因为新冠)这个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力太强。”

加之核酸检测、尤其咽拭子标本存在敏感性问题,因此采取三轮甚至更多轮检测,以发现更多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认为,目前各地采取全员检测可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有的城市出现外省输入病例,当地未能第一时间知道,发现时病例可能已经存在社区传播风险,这时相比精准流调找病例,做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大家可能更放心”。

另一种情况是,如张家界、扬州等多地都有确诊病例出现,疫情可能已经扩散,这时有必要进行全员检测,以确定疫情扩散的程度。

实际上,自今年7月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外溢以来,不止一个城市在发现一例本土关联病例后,即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但在张洪涛看来,从科学根据上来说,一些地方其实没有做全员检测的必要。

“可以在重点人群中先检测,重点人群没问题就说明没问题。”他认为,感染者周边的重点人群没事,非密切接触者反而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反之如果重点人群中发现疫情已经扩散,就是大问题。

张洪涛认为,科学的决策应该基于科学的根据、证据或方法。虽然学者可从科学的角度做概率分析,但地方政府无法承受小概率事件背后的防疫风险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出于短视或其他因素,才决定做全员核酸检测,“他们觉得做了核酸,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最多就是浪费点钱。”

但需要强调的是,全员核酸检测本身也可能带来传播风险。

“本来疫情出现,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减少聚集性的事件,全员核酸检测不可避免需要聚集(如果人群中有感染者就有可能传染他人)。”张洪涛认为,之前之所以没有类似南京、扬州等检测后发生感染的情况出现,是因为感染人数少,传播风险低,但一堆人挤在一起、甚至不戴口罩就排队检测的情况需尽力避免。

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这一情况,充分听取包括核酸检测人员在内的各方面意见,出台合理指南或操作规范。

  • 国内有能力实行精准筛查,前提要提升二三线城市流调能力

近日,有关要坚持疫情“清零”还是与病毒长期共存的观点分歧,引发了广泛讨论。

这一分歧,其实也体现在核酸检测方面,即检测究竟该精准到个人,还是要扩大到全员?

过去的一年半,中国抗疫策略从清零调整为动态清零,这其中需要投入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张洪涛认为,目前很多地方打着“清零”的口号,只要出现一个病例就要马上全员核酸检测,“但我们的经费、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把精力集中在这些地方,其他东西就会忽略,就抓不到重点。”

这一操作自然简单,但结果是,不停地全员检测,甚至封锁后,人人疲惫,劳民伤财,防疫效果未必理想,“这是非常浪费、不经济的也不必要的操作”。

相比之下,张洪涛认为,所谓与病毒共存并非放弃所有防疫工作,而是仍要防止感染和扩散,只是“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真正有效的地方”。

丁礼仁分析称,目前我国已有能力实现精准防控,“(它)不能完全依靠国家和政府机构,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多位受访专家均肯定了上海精准防控体系的成绩,称其早发现、精准流调和限定对密接或者次密接者进行核酸检测等经验,对疫情防控作用巨大,可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

“发现一例感染,会赶快给他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做一次核酸,人其实已经不少了,都是成千上万的,但查几万人总比查几百万人好。”张洪涛认为,这种针对部分重点人群精准筛查的策略可操作性更强,且如果筛查后未发现疫情向密切接触者扩散,就不应认为出现严重的传播事件,也不需要再扩大检测。

  • 但也有人担忧,如果检测范围不够大,有病例漏掉怎么办?

张洪涛分析,漏掉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造成任何感染,根本无需担心,另一种则是漏掉的病例在其他地方造成感染,并不在本地。“以中国现在的情况,如果又引起了其他(地方)的感染,不会注意不到。”

他认为,只要盯住发热门诊,对一些重点人群做常规检测,一旦疫情出现苗头,就肯定会被注意到,此后再把重点集中到小部分人里,应该就能把情况控制住。

“我可以这么说,中国任何一个市的疾控中心,流调人员都比美国的强。”张洪涛强调,最关键一点是,中国抗疫一年半里,疾控中心积累了大量经验,“一定要相信这些人员的判断”。

但实现精准防控的一个前提是,流行病学调查要做好。但实际上,二三线城市的流调能力并不强,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差甚远。

如这次南京和扬州疫情中,均出现有患者因刻意隐瞒或未主动上报行程而致疫情扩散的情况。加之相关部门警惕性不高,缺乏经验,疫情防控网编织得也不够严密,这些在流调中被漏掉的感染者,就有可能成为行走的传染源,使疫情隐秘传播。

目前由于有大数据等技术支持,流调信息比以往更容易获得,二三线城市并非没有技术,而往往卡在不知道怎么利用技术做追踪上。

张洪涛认为,流调本身并不复杂,真正复杂的是,需要不停地问感染者接触过的人、去过的地方等很基本的信息,并把信息汇总起来分析。他偏向建议抓重点流调,再进行相应培训。

但他指出,目前各地流调人员基本上已超负荷运转,工作非常辛苦,可能很难找人进行培训。

丁礼仁则认为,客观上,一线和二三线城市间的差距短期内无法改变,“这需要充实一线力量,尤其是区县级,(不仅)要加强省市县的交流互动,制定好突发传染病的应急预案,更关键的是要时刻提高警惕,把各种防疫措施落到实处。”

(文中小唐为化名。)

郑重声明:为了让新农科技信息更丰富,我们修改了原文排版和分段,如有冒犯你的利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

新农看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来源:新农科技"的所有作品,均由本站编辑搜集整理,并加入大量个人点评、观点、配图等内容,版权均属于新农科技,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违反者本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您联系我们之后24小时内予以删除,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