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创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北京天安门的历史 北京天安门始建于哪一年
关于北京天安门的历史 北京天安门始建于哪一年的问题,北京天安门在古时候的作用原来是这些,“天安门”名字有什么寓意,是假期旅游手册,鸟基地博客了解到这样的分享内容。
自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设计者是明代皇帝专用建筑匠师蒯祥。天安门总高34.7米,城楼长66米、宽37米。由城台、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位于北京的皇城中轴线上,以前只有皇帝才可以在此自由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大大的幅标语。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称为“金凤颁诏”,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
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秋审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也是“金殿传胪”的场所,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
天安门的交通十分便利,乘北京地铁1号线,1、5、10、20、52路公共汽车在天安门东下车,或者是乘北京地铁2号线,9、17、22、44、59、66、67、69、71、120、673、93、622、608、901、特2、特4路、BRT1等公共汽车前门下车。
以上是【北京天安门的历史 北京天安门始建于哪一年】的详细全文内容。
郑重声明:为了让新农科技信息更丰富,我们修改了原文排版和分段,如有冒犯你的利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