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家栋 编辑/张广凯)
3月底小米SU7上市带来的高流量与热度,令刚刚趋于平静的车圈再度引起轩然大波。前有圈外的周鸿祎、任泽平、罗永浩称小米营销值得学习,但在车圈内,不少车企则选择了笑里藏刀,对小米带来的惊人流量虎视眈眈。
4月8日,智己品牌便在新车智己L6的发布会上,对小米SU7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智己方面声称,预售价不超过29.99万元的Max超强性能版在多项配置和新技术方面全面领先小米SU7 Max版。
然而,针对智己发布会上提到的小米SU7是“前IGBT 后SiC”电驱,小米官方在社交平台发表声明,指出智己公司在发布会上对小米SU7 Max关键参数进行了错误标注,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声明中指出,小米SU7 Max前后电机均采用碳化硅技术,保证了其出色的性能和续航能力。
随后智己CEO刘涛在微博发文致歉,并称发布会上提及“小米SU7”的相关参数有误,称“致敬小米”。
然而,小米并未接受此次道歉,并表示“不接受个人轻描淡写的非正式道歉,要求智己公司公开澄清并道歉。”
随后在4月9日凌晨,小米继续发文称,“对于智己公司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与抹黑,小米不在忍让,并督促智己做出正式道歉。”该文中还提到小米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在小米接二连三的“重锤”下,智己汽车官方账号最终发布了正式致歉函,对在发布会上错误标注小米SU7参数一事做出澄清,并向小米汽车公开致歉。
对于该错误,有车圈相关人士表示,智己本次营销失误属于低级错误令人震惊,显然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本次营销事故或是智己与小米共同主导的联合营销,从而进一步获得流量。
对于智己这样诞生于传统车企的“新势力”而言,最焦虑的往往不是如何造出一辆好车,而是如何让市场快速对新品牌形成认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营销中偶尔出错未必不能接受,如果因此获得了更高的流量,或许反而会有所收获。但长远来看,这样的流量真的是好事吗?
“碰瓷”永远不是终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智己首次“碰瓷”小米进行营销,就在L6发布会前不久,刘涛还曾质疑小米三年内如何造出车,而小米创始人雷军则回应称,新势力造车之所以快,与其组织效率、决策流程等密切相关。
这或许也是小米在公告中,提到“智己一而再再而三挑衅”的原因。
“碰瓷式”营销在车圈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去年,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张勇就曾公开表示,“我们中国车企有长足的进步,(全球销量)前15家还有那么几家,但是前10位里头根本就没有我们,这个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你看我们的内部,一帮幼儿园小朋友在里头死掐,成年人还在外头看着呢。”“你好就行了,你可以说你好,但是你不能说你好的时候非得把别人踩一脚,这太没有品位了。”
哪吒汽车CEO张勇
“每次我们有新产品上市,都会遭到有组织性的攻击,而作为车企来说,我们也没办法,不回击很多事情解释不清,回击的话像是在吐口水,显得很搞笑。”某新势力车企掌门人也吐槽道。
对此,去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我们不简单地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尤其是企业的道德战。”显然,在不断内卷的市场环境下,不少车企已经苦“碰瓷”久矣。
不过,作为本次“碰瓷”事件台面上的获胜方,围绕小米汽车的舆论显然不会就此平息。在日趋内卷的市场环境下,“撕逼”、“骂战”俨然成为常态,今天车企创始人的高调,或许就将成为明日他人的攻击对象。
近期不断被“友商”拉踩致敬的小米汽车,本就在发布会上不断被创始人雷军用保时捷与特斯拉进行对比。
小米带来的流量很香,但"友商”的吃法却不尽相同,“蔚小理”与长城选择了与小米互送祝福,而凯迪拉克则加入了拉踩的阵营。发布会前后,吉利系高管对于小米汽车的炮轰,更是丝毫不留情面。
当然,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也鲜有车企能够完全将自身置之度外。
此前,一贯以低调著称的长城,也为了拔高自家的混动技术形象,接二连三地公开“碰瓷”理想、华为等友商。诸如,理想ONE、问界M5等竞品,并称其搭载的“增程式”技术太落后。
而在增程式技术内部,车企之间亦有争端,当理想、问界声量正足时,深蓝汽车CEO邓程浩也在发布会上称增程技术并非“冰箱彩电大沙发”,自家技术才是“真增程”。
一面是嘴上的致敬,一面是在参数上将对方置于死地,白热化竞争之下,似乎再也没有车企能够“体面”地走向商业竞争。
有人说,豪华车企中BBA同样也会互撕,但回望百年来三家车企的“营销问候”,大多仅在于点到为止。各家背后不断精进的产品与技术,才是其在百年车市竞争与每一次面对变革与挑战时持续前行的关键。
“我们还是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核心技术上,而不是在网上搞骂战。我们亏钱卖车把子弹用光了,等外资车企杀回来,我们就毫无反手之力了。”一位中国车企掌门人曾直言,不被节奏带偏很难,但企业依旧要有实现目标的战略定力。
如今的中国车企,大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筑基期,对于高端化的尝试亦是举国推动电动化所带来的红利,但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车企距离成长为真正的“豪华”仍需更多时间与技术的沉淀。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过度营销也终将带来反噬。在产品本已高度同质化的电动化时代,唯有率先凭借技术特色走出“网络骂战”的汽车企业,或许才能够安稳地渡过这一百年一遇的行业转型期。
网友看法
1、网友sckey:小米也是硬碰特斯拉 智己碰小米其实也没什么 但是方法确实没有小米高明 可以对比 但没必要“戏谑” 就对比产品就好了
2、网友我是马甲同志:流量就好
郑重声明:为了让新农科技信息更丰富,我们修改了原文排版和分段,如有冒犯你的利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