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niaojidi.com

管住嘴拒绝吃野味:病毒来源我们必须拒绝摄入

管住嘴拒绝吃野味:病毒来源我们必须拒绝摄入

文 / 健康时报全媒体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2020年1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

此前在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出席武汉新型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时谈到,目前,最担心的是出现“超级传播者”,导致疫情进一步扩散!

而第一个“传播者”是谁?

很可能是一个卖野味的人,或是吃野味的人!

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明确指出:“这次冠状病毒肺炎发源地,来自武汉的那处海鲜市场,我们在现场看,相当多(卖)的并不是海鲜,而是野味!从各方面的流行病学的调查看,(此次冠状病毒)是来自一个野生动物,比如说竹鼠、獾这类。”

看到这里,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和2003年非典SARS的爆发,似乎是昨日重现!

此前鸟基地博客也曾发出一篇《鸟类流感病毒也会传染给人类》相关的拒绝吃野味的话题,如果还对《新型冠状病毒》还未了解的老铁请点进去《科普一下冠状病毒》,目前《冠态病毒病例还在上涨》,可谓是人性惶惶啊!情况十分不可观!

2003年的那场SARS疫情,就是因为有人吃了果子狸,而果子狸身上,带有一种来自于遥远山区山洞里蝙蝠的SARS病毒,导致了一场烈性传染病的暴发。

17年后的今天,这些野味爱好者们,依然没有“停嘴”,再次引爆了一场全国性的卫生事件,只不过爆发的地点,从广州,变成了武汉!

20年前就告诉过您别吃野味!

早在20年前,健康时报创刊第一期报纸头版就曾刊登过《专家忠告:吃野生动物易患怪病》一文,时隔20年后,一语成谶。

2000年1月6日健康时报创刊第一期

我们看看20年前的这篇报道,如今看来,专家们的话多么振聋发聩!

(以下为20年前的报道原文)

时下,吃野味成了一种滋补良法,一种时尚,一种高级享受,一种有身份、有地位的标志。在一些地方,野味成了饭店、酒楼招揽食客的招牌。蛇、鹿、熊、甲鱼、兔子已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就连蝎子、蚂蚱也难逃煎、炒、烹、炸的厄运。殊不知,盲目的享受,片面的高消费和不恰当的饮食文化,带给人们的却不只是口福之乐。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华育平日前告诉记者,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兔形目动物、有蹄类动物、鸟类等多种类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B病毒、鼠疫、炭疽、甲肝等。人如患上炭疽,身上将出现脓疱、水肿和痈,病毒还会侵入肺或胃肠。B病毒研究专家田克恭副研究员说,我国主要猴类———猕猴(二类保护动物)有10%———60%的携带B病毒。这样的猕猴把人挠上一下,甚至吐上一口,都可能致人感染,而生吃猴脑者感染B病毒的可能性更大。人一旦染上,必死无疑。患者的眼、口处溃烂,出黄水、流黄脓,臭不可闻,快的几天就没命了。

赵胜利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普宣传处处长。他说,当前,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大多生存环境不明,来源不明,卫生检疫部门又难以进行有效监控,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就在对野生动物的猎捕、运输、饲养、宰杀、贮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由于病体罕见,人吃野生动物染病后,要么诊断不清,要么难以治疗,甚至稀里糊涂丢了命。中科院院士、肿瘤和艾滋病毒研究专家曾毅教授介绍说,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毒最早来自非洲的灵长类动物(猴、猿等)。许多动物携带的病毒、寄生虫寄生在动物的肌肉、血液、内脏里,而且″蒸不熟煮不烂″,煎、炒、烹、炸根本奈何它不得。

在众多的野生动物中,蛇是很不幸的。198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在附录中没有把蛇列入一、二类保护动物名录(蟒蛇在册)。在一些人看来,既然蛇没有上保护名单,似乎就意味着可以随便捕杀了。于是,蛇餐馆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食蛇客则趋之若鹜。蛇肉真的那么“补”吗?华育平指出,蛇可谓“百病之王”,癌症、肝炎几乎什么病都得,寄生虫更多。一些老蛇,用手一捋所感到的疙疙瘩瘩,就是其皮肉间成团成团的寄生虫。蛇的捕杀烹制者为牟利对此视而不见,消费者更是无从知晓,一味地在觥筹交错中大啖蛇之美味。蛇胆虽是一味中药,但其药用与食用迥然不同。药用蛇胆的来源、炮制方式、服用方法和用量都有严格精确的规定。餐桌上的蛇胆,讲究个“鲜”字,都是从蛇腹中现取的。上海市长征医院中医科主任魏品康说:“鲜蛇胆里面虽含有促进消化的成分,但也含有许多由肝脏输出的有毒物质乃至鞭节舌虫等寄生虫。盲目吞服鲜蛇胆,极易损伤体内器官,诱发肝、肾功能衰竭。”去年11月中旬,台北市一老翁生吃蛇胆,引发急性肾衰竭,几小时后不治身亡。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教授汪松痛心地说:“南方一个野生动物交易市场,每天蛇的交易量就达1万多条。蛇成为保护动物的日子不远了!现在,国内的蛇已快吃完,已经从越南等邻国开始走私。”越战中美国给越南丛林投放了大量落叶剂,那是一种强致癌物。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高级工程师黄承清指出,当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恶劣,吃野味,往往达不到进补的目的,反而会中毒。西方一部恐怖电影,描述一位生物学家误食了基因突变的昆虫,变异成一头恐龙样的怪兽。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博士后LiPing说,电影表现的那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发生的,但人若吃了因污染导致基因突变的野生动物,则可能诱发癌症等恶性病变,还可能破坏人的生殖细胞,生出怪胎。

赵胜利告诉记者,来源不明的野味,有被天敌杀死的,有病死的,有的干脆是被不法分子毒死的。仅去年,我国就发生多起毒杀野生动物事件。如山西忻州毒杀野鸡事件、河南三门峡毒死天鹅事件等。有的不法分子利欲熏心,给毒死的野生动物补上一枪,再卖到餐馆蒙骗消费者。野味餐桌上就又多了一道令人心悸的“祸源”。

汪松教授不无忧虑地说:“中国虽然是生物多样性大国,但也经不住滥捕、滥杀、滥吃。如此下去,恐怕要不了半个世纪,我国的许多野生动物只能剩个名字了。食客们就是从自身的健康考虑,也应该嘴下留情,不要再滥吃野生动物了!”

野生动物真的更有营养吗?

很多人追求吃野生动物,是以为野生动物更有营养,或者具有某种功效。

2020年1月21日,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在其个人微信公号“饮食参考”中一篇《让你们吃野味,这就是报应!》介绍,客观的讲,野生动物普遍口感较差,因为它们的肌肉纤维更发达,肌间脂肪更少。

比如养殖三文鱼就比野生的好吃,养殖的肉鸡比野鸡口感好得多,野牛永远吃不出雪花肥牛的感觉。

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多数情况下和养殖动物也没什么本质差异,甚至有时还不如养殖动物。

也就是说,无论营养还是美味,养殖动物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那为什么还有人偏爱吃野味?

第一个原因是猎奇。

有些人无论看到啥,首先想到的就是——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管他好不好吃,尝尝再说。

可是中国人这么多,大家都去尝一下,谁受得了?

禾花雀不就快吃绝了吗?

第二个原因纯粹是显摆。

我吃过,你吃过吗?

我吃过现宰的,你吃过吗?

我吃得起,你吃得起吗?

你想吃啥野味跟我说,我都可以弄到。

全是毫无廉耻的虚荣炫耀,背后是权力和金钱的恶臭,以及野生动物的悲歌。

第三还有一些人吃野生动物是为了进补、食疗。

“中医典籍里面说了,吃XXX可以有XXX功效。”

最典型的是吃穿山甲,说可以通乳。

你怎么不怕吃了胃穿孔呢?

2020年了,还在玩巫医那套!

呼吁:禁绝野味市场,管住我们的嘴!

其实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野生动物确实要少吃或不吃,SARS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野外环境中常常存在各种病原体,这些病原体本来并不会危害人类,只是潜伏在动物身上。

人类将野生动物关入铁笼,带入城市、乡村,病原体也随之而来。

病原体也是生物,它们要适应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它们会变异,变得张牙舞爪。

比如旱獭、野兔可以携带鼠疫杆菌,蝙蝠可以携带SARS,鬼知道还有多少病毒在虎视眈眈。

虽然烧熟煮透可以杀死绝大多数微生物,但销售人员、厨师、帮厨等人不可避免的接触活体或冻货,依然有很大的概率被各种细菌、病毒沾染。

没有检验检疫,没有任何追溯管理,出事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呀。

一旦病原体有传染性,后果就是今天这样。

SARS曾经让广东的野味市场短暂的消失,禽流感让活禽交易逐步淡出中心城区。

虽然,不知道这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会带来什么改变,但真的希望野味交易能尽快全面取缔。

给野生动物一线生机,也给大家留一片安宁。

分享或转发请注明内容出处:鸟基地博客(短称鸟基博) 让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吧!

本文链接地址:http://b.niaojidi.com/xw/1486.html

郑重声明:为了让鸟基地博客信息更丰富,我们修改了原文排版和分段,如有冒犯你的利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

相关文章阅读